遂宁烈士陵园
遂宁烈士陵园兴建于1988年,占地面积40亩,整个陵园为仿古园林风格,总览全园,其间红黄色系建筑,尊贵大气庄严;嘉树奇卉,四季姹紫嫣红;亭廊分峙,小径相连,高低逶迤,婉转相续,处处有景。园内建设有10余处烈士纪念建筑物及附属设施,按功能分为“四区”:东为休憩教育区,临崖环以长廊,缀以亭台,参观者可在亭廊休憩,观城市全景;西为游览区,小径通幽接亭台,参观者漫步小径,赏绿观景放松心情;北为办公接待区,经单檐歇山顶牌楼,入有广场、办公楼、停车场;南为凭吊区,贵以烈士墓群,间植翠柏,古八角亭遗址掩映林木之中。由北向南中轴为纪念区,拾级而上,尊碑纪念广场,纪念馆座于其后,列“星星之火”、“血肉长城”、“为了新中国”、“和平昌盛”主题园、烈士浮雕群、英名墙、多媒体厅于左右,为缅怀烈士、参观教育活动的主区。多年来,陵园秉承“褒扬先烈、教育后人”的宗旨,充分发挥“三个基地”作用,如今已成为一个集历史、文化、红色、艺术为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文化公园。
馆区展示
解放战争时期,遂宁烈士主要是牺牲在重庆渣滓洞的红岩英烈、遂宁籍的“成都十二桥烈士”和全国解放战场上牺牲的烈士。主题园以排列的碑阵为主,并在碑上镌刻了狱中受刑及坚持狱中斗争、黑牢诗人蔡梦慰烈士撰写的《黑牢诗篇》(节选)、“辽沈战役第一枪”——义县攻坚战、遂宁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迎接解放等场景。
新中国时期,为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稳定,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遂宁也涌现出了一批英勇无畏的烈士。主题园建成为以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一级战斗英雄”伍先华烈士铜像为中心的小型纪念广场,辅以反映在巩固新生政权、捍卫国家主权、维护社会稳定及抢险救灾中一些场景的木刻,集中纪念在和平时期牺牲的烈士群体。参观团体可以在纪念广场举行悼念仪式。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共产主义思想传入遂宁,并发展了第一个共产党员,建立了第一个党组织。为此,主题园采用翻开的书本的形式,寓意遂宁历史由此翻开新的篇章。翻开的书页上镌刻了旷继勋领导的蓬遂边界起义后,攻占蓬溪县城,成立四川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蓬溪县苏维埃政府——的场景,以及当时为了加强川陕苏区红军与四川党组织的联系,在遂宁建立的“川陕交通站”的场景,反映了当时在遂宁发生的、并且是四川革命史上浓彩重墨的两件大事。
抗日战争时期,遂宁不仅是四川重要的抗日兵源地,同时也是抗战大后方和川中地区抗战物资的重要中转站。据统计,当时从遂宁出川参加抗日的人数达10万余人,占遂宁当时总人口的十五分之一,至少1700余名遂宁儿女血洒疆场。抗战期间,因为遂宁是抗战物资重要中转站,因此,曾9次遭到日本空军空袭。主题园以连接成三角形的石碑,并在碑上用线雕的形式,刻画了中国军民奋勇抗战、遂宁儿女出川抗日、中日空军遂宁空战、为抗战积极募捐以及庆祝抗战胜利的场景。
烈士纪念馆是陵园的主体建筑之一。建成于1995年,于1997年5月完成了第一次革命烈士事迹布展工作。2006年又进行了烈士事迹重新布展,按中国共产党党史对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各个时期的划分原则,以及遂宁1720名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设置了五个展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建国以后时期、5.12抗震救灾纪念展区。每个展区确立了一位具有全国或全省影响力的烈士作为宣传中心,再辅以同时期的其他烈士作为补充。各展区采用雕塑、绘画、图片、文字、幻灯等多种方式方法,巧用灯光、音响营造气氛,让参观者受到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灵魂震撼。馆内共收藏了烈士图片382张、烈士遗物47件、烈士书籍31本,展出了2万余字的烈士事迹文字说明,走近件件珍贵文物,见证段段英雄历史,烈士纪念馆最终凝固成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自由的经典。
(责任编辑:蔡文兰)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