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联播 联展 联盟 图集 专题 人物 文物 事件 艺术 馆址 荐读 老视频 老照片 红村游 文化符号 党性教育
登录 注册

这个饱经沧桑的公文包 伴随陈然“以身殉真理”的革命生涯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赵迎昭 2023-04-23 浏览次数:4

1682213315992082.jpg

▲陈然的公文包。红岩联线管理中心供图

在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库房中,珍藏着一个棕色公文包。这件看上去有些沧桑的革命文物,曾被红岩英烈陈然长期随身携带,见证了他“临难毋苟免,以身殉真理”的革命生涯。4月21日,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马乐向重庆日报记者讲述了公文包背后的故事。

“在狂风暴雨袭击下能坚定信念,而不惊慌失措,以至于‘临难毋苟免,以身殉真理’。”1947年,《彷徨》杂志第五期发表了一篇名为《论气节》的文章,作者正是陈然。

陈然,原名陈崇德,祖籍江西,1923年生于河北省香河县。父亲是海关小职员,先后在北京、上海、安徽、湖北、重庆等地工作,陈然也随父辗转各地生活、求学。1938年,陈然在湖北宜昌参加“抗战剧团”,在抗日救亡宣传工作中接受了革命教育,经过实际工作锻炼,1939年在“抗战剧团”加入共产党。

“这个公文包就是陈然从事地下工作时使用过的。1964年8月,陈然的哥哥陈崇基将公文包捐赠给红岩革命纪念馆。”马乐介绍,公文包内一侧由带盖口袋和2个夹层构成,另一侧有5个夹层。从外观可以看到皮包划痕明显。这些使用的痕迹,总能让人想起陈然的英勇形象。

史料记载,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中国社会处在“向何处去”的重大转折关口,很多青年也因政治局势的复杂和自身前途的茫然而显得苦闷与彷徨。在新华日报社的领导下,陈然与一些进步青年创办了《彷徨》杂志。

马乐说,陈然与《彷徨》同仁整理从香港寄来的《群众》周刊及新华社电讯稿,摘编油印为小报,在群众中秘密传阅。后来,中共重庆市委将其作为市委机关报,命名为《挺进报》。陈然担任《挺进报》特支组织委员、代理特支书记,负责《挺进报》印刷工作。

1948年4月,《挺进报》机关遭破坏,陈然被捕,先后被囚于渣滓洞、白公馆看守所,经受种种酷刑折磨而坚贞不屈。1949年10月28日,陈然被押赴刑场。他在刑场上横眉冷对,用反绑的双手将背上的死囚标签扯下,喝令“从正面向我开枪”,被敌人称为“慷慨悲歌之士”。

(责任编辑:丁锐)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

专题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详细]

让烈士回家

“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无数先烈用殷红的鲜血染红了我们[详细]

联系我们

电话:023-63655303

邮件:hongcunw@163.com

邮编:400000

官方微博:@红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