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小家为大家,他们的牺牲,使天下千千万万的儿女能够承欢膝下,使天下千千万万的母亲能老有所养。
罗世文(1904-1946) 四川威远人。重庆最早的青年团员之一,1925年转为中共党员。曾留学苏联、参加长征。曾任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长、省委书记、川陕苏区省委常委、苏区党校校长、延安红军大学教员,抗战爆发后,被党中央派到成都,任南方局领导下的八路军驻蓉办事处主任兼《新华日报》社成都负责人。1940年3月,国民党当局诬其煽动成都“抢米事件”,并借机逮捕,辗转关押于重庆望龙门、贵州息烽、重庆渣滓洞等监狱。1946年8月与车耀先同被秘密枪杀于重庆歌乐山松林坡“戴公祠”。
罗世文1904年出生在四川威远一个盐商家庭,虽家境比较富裕,但由于其亲生母亲不是原配夫人,因此母子二人在家中经常受到其父罗万隆及其原配夫人和一些不良族人的虐待欺侮。罗世文的母亲天生傲骨,不愿屈服,因此母子俩的生活过得很是艰难。特别是在父亲罗万隆去世之后,罗世文母子的日子更是举步维艰。罗世文的母亲咬紧牙关,以做女红获得的微薄收入将罗世文拉扯大,供他读书。罗世文与母亲相依为命,深知母亲的艰辛和不易,从小便发誓:一定要让母亲过上好日子。
罗世文是重庆最早的青年团员之一,1925年转为中共党员。曾留学苏联、参加长征,担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等职。参加革命后,罗世文很少有机会回家。但只要有老乡回去,他便一定会托老乡去看看自己的老母亲,并帮忙从家乡捎话回来。罗世文平时生活特别节俭,但他总会省下钱给母亲邮过去。罗世文经常寻思,除了用这些微薄的钱来聊表孝思以外,自己还能为母亲多做些什么呢?母亲老了,身体又不好,身边没有别的亲人。每每想到母亲孤苦伶仃的情景,罗世文就会泪湿衣襟。
1940年3月,时任八路军驻成都办事处主任的罗世文,被国民党特务诬其煽动 “抢米事件”而逮捕,狱中的酷刑和霉米饭没有能使他屈服,但对母亲强烈的思念和担忧常常使他辗转反侧,泪流满面。他经常站在牢房的扦子门前,望着皎洁的月光,难以抑制地想起母亲,想起她那苍老、憔悴却充满了深切思念和痛苦期待的面容。他在心中默默倾诉:“母亲啊母亲,孩儿自从1925年到苏联留学到现在,您已整整悬望孩儿20年啦!您在屈辱、痛苦中将孩儿抚养成人。孩儿不但没有给您一点安慰和帮助,反而让您日夜担惊受怕。您能理解您的儿子吗?您能原谅您的儿子吗?”罗世文曾吟诗一首来写照在这样情景之中的心境:
慈母千行泪,顽儿百战身。
可怜今夜月,两处各凄清。
罗世文自知是重要“政治犯”,出狱机会微乎其微,他便多次拜托难友,希望他们如果能出狱,请代为看望家中年迈的母亲。
抗战胜利后,在国共和谈中,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提出释放政治犯的要求,特别点名要求释放张学良、杨虎城、罗世文等人。消息传到狱中,难友们都认为罗世文一定能出狱,替他感到高兴。当大家问他出狱后有何打算时,他坦然告诉难友说,自己从小就没有了父亲,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大。可自从自己参加革命以后,除了回去看过她几次外,一直在外奔忙,不仅未能尽孝,反而让母亲为自己担惊受怕,心中很是不忍。母亲年岁大了,过去从未抱怨和提出过什么要求,但曾流露过想要置办一副寿木的念头,从前因自己太忙,一直想办而没有给她办成,这次如果真的能够获得自由,将一定回老家,看望年过七旬的老母,还要把置办一副寿木事情办好,了却老人家的一桩心愿。
当时有难友表示不理解,认为罗世文这个想法是封建意识加小资产阶级情调。没想到罗世文一改往日和善的态度,正言厉色地对难友大声说道:“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中国共产党人也是中国人,也要讲求孝道!”
1946年8月18日,罗世文和车耀先在重庆歌乐山松林坡英勇就义。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特务问罗世文有什么话留下,环顾四周松柏苍翠,罗世文朗声说道:我这一生,献给了人民壮丽的解放事业,我唯一遗憾的是,未能满足母亲小小的愿望,给她置办好一副棺材。
先烈自信无悔惟憾母愿未了,我辈每念前事当思人生如何。这正是:
一副寿木,慈母心愿未圆终成遗憾世文情难却;
满腔热血,此身为国尽忠毕竟无悔烈士志不移。
(责任编辑:实习账号)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