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联播 联展 联盟 图集 专题 人物 文物 事件 艺术 馆址 荐读 老视频 老照片 红村游 文化符号 党性教育
登录 注册

老红军长征途中战斗负伤 为掩护身份装聋作哑14年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曾洁 2021-12-07 浏览次数:3

“为独立自由领土完整的苏维埃新中国而斗争!”在四川博物院《初心永恒——中国工农红军在四川标语特展》上,一幅图片记录了广元市旺苍县南峰山崖壁上的一条红军标语。当年,红军离开旺苍长征,当地群众为防止标语遭到破坏,在夜间悄悄用稀泥把石刻糊起来,栽上爬山虎保护起来。新中国成立后,这条全长30余米、字高1.38米的石刻标语又重见天日,饱含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理想信念。

老红军何木林为解放军战士讲解红军四渡赤水的故事。(资料图)

红军长征过程中进行了怎样的艰苦斗争?对此,贵州省习水县四渡赤水纪念馆宣讲员何莉非常了解。她的爷爷何木林就是一位老红军,1935年,何木林在血战青杠坡战斗中负伤,为了不暴露身份,他坚持14年装哑没说话,直至全国解放。

“爷爷由于负伤,没能跟随大部队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成了他一辈子的遗憾。但是爷爷为上万人讲述过红军故事,弘扬长征精神,特别是每次讲起四渡赤水时,他总是卷起大拇指,自豪地伸出四根手指头,代指四渡赤水。”提起爷爷,何莉十分自豪。

如今,何莉放弃了城市里的优渥生活,回到埋葬了爷爷忠魂的习水县,继续沿用四渡赤水的手势,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

战斗

血战青杠坡负伤后

他14年没开口说话

一走进贵州省习水县的四渡赤水纪念馆,墙上有一张黑白照片格外醒目: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坐在一群军人中间,长长的胡须垂到胸前,右手比着“四”的手势,神采奕奕。

图片上的老人名叫何木林,原名何垂丰,1904年出生于江西省会昌县。23岁那年,原本在家务农的何木林听人说中央红军为老百姓打天下,帮老百姓翻身做主人,就毅然参加了红军。除了何木林,他还有两个堂兄弟也先后参加红军。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进行长征。

30岁的何木林跟着部队从江西跋涉到赤水河畔。他在部队吃苦耐劳,打仗很拼,很快当上了班长,还参加了血战湘江等重要战役。1935年,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按既定计划兵分三路向川南开进,预计夺取赤水县城作为强渡长江的桥头堡。在疾进途中,与国民党军激战未果,夺取赤水县城的计划未能实现。面对前有阻敌后有追兵的严峻形势,中央决定利用青杠坡的有利地形,围歼尾随的郭勋祺部四个团,为渡江北上创造有利条件。

当年1月28日,青杠坡战斗打响,时任红三军团第五师教导营班长的何木林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这一场鏖战,每个战士只有不到20发子弹,子弹打完了,就和敌军拼刺刀。战斗中,子弹打穿了何木林的左腿,剧烈的疼痛使他陷入昏迷。

第二天下午,何木林奇迹般地醒了过来,眼前所见的尽是战友的尸体和战争后的满目疮痍。当地村民赵银州的两个孩子来到山坡上捡弹壳,遇到苏醒的何木林,赶紧回去告诉了父亲。赵家人将其救下之后,送到青杠坡一个山洞里疗伤。

两个多月之后,何木林的伤势逐渐好转。但此时红军大部队已经走远,脚伤未愈的他与部队和堂兄弟都失去了联系,只能继续留在青杠坡养伤。“为了不暴露自己浓重的江西口音,保护救他的村民,爷爷就装成聋哑人,去地主家做长工。”何莉说,爷爷白天出卖苦力,晚上躲在山洞、破庙里休息,这一伪装就是14年,没有讲过一句话,直到遵义解放。

(责任编辑:金雅倩)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0条评论

登录 | 注册

全部评论

查看更多

专题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详细]

让烈士回家

“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无数先烈用殷红的鲜血染红了我们[详细]

联系我们

电话:023-63655303

邮件:hongcunw@163.com

邮编:400000

官方微博:@红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