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革命纪念馆外观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供图
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江竹筠写给谭竹安的信。蒋云龙摄
有谁不知道“红岩”呢?每当提起这两个字,江姐、红岩村、重庆谈判、绣红旗……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一段段感人的故事,就涌上心头。
来到重庆,就一定要去红岩看看。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下辖红岩革命纪念馆、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及其所属革命文物旧址53处,其中有3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全国人气最高的红色景区之一,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2019年共接待观众1150万人次。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到这里追寻英烈遗迹,聆听历史故事,重温红岩精神。
雾都明灯
驱车转过几个山弯,来到红岩村52号,半山上的红岩革命纪念馆巍然映入眼帘。纪念馆外墙由红色花岗石构成,整座建筑犹如一块巨大的红色岩石,象征着坚毅、勇敢、不屈……
80多年前,这里是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所在地。即使头顶不时有日机轰炸,百米外就是国民党特务监视,但愿意在这里为国家和人民的未来而奋斗的革命志士前仆后继、数不胜数。
纪念馆二层是常设展览“千秋红岩——中共中央南方局历史陈列”。走进展厅,一张张老照片和饱经沧桑的历史文物,将参观者的思绪瞬间拉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大背景下,1939年1月,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成立。由于国民党不允许共产党组织公开存在,所以局机关秘密设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内。”讲解员黄真彦介绍,“不久之后,因为日机轰炸,之前的驻地被毁,办事处和南方局迁到了红岩村的大有农场内。”
红岩,是当时的雾都明灯。之后的许多年里,无数进步青年都是追寻着红岩而来。
“来红岩,追求的绝不是物质享受。这套衣服的故事就是明证。”黄真彦说。米黄色的丝绸小西装、藏青色的毛料中长裙,今天看来只是一套平常的服装,但在很多年里,这是红岩女同志们唯一的“公用礼服”。
当年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条件极其艰苦,吃水要到两公里外的嘉陵江边挑,蔬菜都是自己亲手栽种,一个月都难见荤腥。穿的粗布单军装,抗战八年每个人只发了两套。“当时,方卓芬的这套衣裙就显得格外耀眼。她主动将衣裙贡献出来,供办事处的每一位女同志外出公干时使用。”黄真彦介绍。今昔对比之下,先辈们这种不求吃、不求穿、一心革命的精神,让观众感佩不已。
再往前,可以看到两份老报纸,一份是大名鼎鼎的《新华日报》,一份是《棉花街壁报》。《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唯一公开出版的机关报,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作用,有着“新华方面军”的美称。展厅中央的印刷机,是当年印制《新华日报》的机器,堪称红岩革命纪念馆的镇馆之宝。
“我跟观众说,这是我们南方局的'老战士',受过伤,还坐过牢。”讲解员邓涛介绍,这台印刷机跟着八路军队伍从武汉辗转到重庆,沿江而上,颠坏了不少零部件。到重庆后,又印刷了无数份报纸。1947年,《新华日报》被迫停刊,印刷机被国民党扣押起来。重庆解放后,它又重获新生,一直工作到1985年才光荣退役,进入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
《棉花街壁报》是为宣传抗日救亡而创办的一种街头壁报,因贴于重庆渝中区小什字的棉花街而得名。邓涛介绍,展厅里这张壁报也是国家一级文物,上面有对重庆大轰炸的珍贵记录,也有对民众团结起来抗日的呼吁,还有敌军失利的消息报道。
(责任编辑:金雅倩)
文章关键词: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红岩精神
全部评论